中橫公路興建時期
中橫公路,原名為東西橫貫公路,始建於1956年7月7日,1960年5月9日全線通車,路線分為:
- 中橫主線(起自臺中東勢,經達見至花蓮太魯閣):台8線,全長192.452公里(開拓時里程)。
註:東勢~達見已於1956前修築。 - 宜蘭支線(起自臺中梨山,經再連到宜蘭):台7線,全長111.22公里(開拓時里程)。
註:宜蘭到再連已於1956前修築。1966年北橫通車後,宜蘭至大同路段改編為台7甲線,1975年臺灣公路整編,棲蘭至宜蘭再改編回台7線,梨山至棲蘭路段則改編為台7甲線。 - 霧社供應線(起自南投霧社至合歡啞口):台14線,全長42.23公里(開拓時里程)。
註:霧社供應線於1957年元月闢建,1958年5月全線通車。1975年臺灣公路整編,霧社-合歡啞口(今大禹嶺)路段改編為台14甲線。
開闢工程由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設立「東西橫貫公路工程總處」專責辦理,其下再劃分3個工程處:
- 梨山工程處(設臺中縣谷關):負責主線西段「東勢~合歡啞口」、宜蘭支線「梨山至環山」、霧社供應線「霧社~合歡啞口」。
- 合流工程處(設花蓮縣太魯閣):負責主線東段「合歡啞口~太魯閣」路段。
- 四季工程處(設宜蘭縣四季):負責宜蘭支線「環山~再連」路段。
台8線壩新到德基路段稱為青山上線,該路段多處路幅寬度僅能單向通行,闢建初期設置管制站實施管制單向通行。
壩新到德基有另一條路,稱為青山下線,是由台電因應沿線電廠而興建,1957-1959年完成青山下線前段(壩新路口-青山電廠),1961-1963年完成青山下線後段(青山電廠-德基)。
中橫公路改善時期重要記事
五六零年代,全線分段改善,改善重點為部份路段拓寬為雙車道,以及施作灌入式瀝青混凝土路面。
- 1966年北橫通車後,宜蘭至大同路段改編為台7甲線;「東西橫貫公路」更名為「中部橫貫公路」。
- 1975年公路局二工處接養青山下線,命名台8甲線,辦理拓寬工程。
- 1975年,台7甲線棲蘭至宜蘭路段改編為台7線、台7線梨山至棲蘭路段改編為台7甲線、台14線霧社-大禹嶺路段改編為台14甲線。
- 1980年,台8甲線(青山下線)拓寬改善完成,谷關往梨山行走台8線,梨山往谷關行走台8甲線,結束管制通行。
- 台8線自太魯閣延伸到新城,全長約188.361K(現今里程)
921大地震重創-闢建中橫便道(台8臨37線)
- 1999年921大地震中橫公路毀損嚴重,台8線上谷關至德基水庫及台8甲線壩新路口至德基段道路中斷。
- 2000年1月18日暫時搶通,但其中仍有24公里屬極危險路段,故未開放通車。
公路總局經評估並配合台電公司先行修復中橫公路台8 甲線上谷關至德基(下線)受損路段,預定2004年7 月15 日開放梨山地區居民通行。 - 2004 年7月2日敏督利颱風造成嚴重災害,台8 甲線道路中斷。
- 2004年8月23日奉行政院函指示:「基於經濟效益評估、生態維護、國土復育及安全考量,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暫緩修復,待地質狀況穩定後,再予評估規劃」。
- 2008年11月11日行政院核定中橫便道搶通計畫。
- 2012年5月18日中橫便道完工後,編定為「台8臨37線」並於5月31日制定「台8臨37 線(中橫便道)管制規定」據以執行管制。
- 2018年11月16日台8臨37線通行中型巴士。
今天的中橫(2021)
今日的中橫由公路總局第二區及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各2個工務段負責養護工作。
第二區養護工程處谷關工務段:
主線:台8線東勢至大禹嶺(含便道台8臨37線)
支線:台7甲線梨山至思源
第四區養護工程處太魯閣工務段:
主線:台8線大禹嶺至新城
供應線:台14甲線合歡山至大禹嶺
第四區養護工程處獨立山工務段:
支線:台7甲線思源至棲蘭
支線:台7線棲蘭至宜蘭
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埔里工務段:
供應線:台14甲線霧社至合歡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