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民國49年5月9日中橫正式通車,進入養護期。然當時僅為單車道、碎石路面,以分段管制行車交通;翌年2月起,為加強行車安全,並符合觀光客日增需求,全線陸續進行道路改善,重點包括部分路段拓寬為雙車道、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、興建鋼桁梁橋、鋼混土隧道,並拓寬為雙車道等;改善期約持續10年,花費2億多元。
至民國55年,隨政府十大建設之推動,「東西橫貫公路」更名為「中部橫貫公路」...
民國49年5月9日中橫正式通車,進入養護期。然當時僅為單車道、碎石路面,以分段管制行車交通;翌年2月起,為加強行車安全,並符合觀光客日增需求,全線陸續進行道路改善,重點包括部分路段拓寬為雙車道、鋪設瀝青混凝土路面、興建鋼桁梁橋、鋼混土隧道,並拓寬為雙車道等;改善期約持續10年,花費2億多元。
至民國55年,隨政府十大建設之推動,「東西橫貫公路」更名為「中部橫貫公路」...
民國50年至55年,當時洛韶工務段于寶楞段長借調在達見工務段的蘇鶴壽,修築東段五座鋼桁梁橋。
慈航橋,民國55年5月改建完工。
【照片人物:蘇鶴壽】
中橫西段最知名的鋼桁梁橋-光明橋,也是蘇鶴壽建造的。
大禹嶺合歡山隧道東端施以混擬土襯砌,西端岩層較為堅實,則施作木襯砌。民國50年代公路改善期間,西端木襯砌換成混擬土襯砌,然留下部分木拱圈,成為目前中橫唯一可見留有木襯砌遺構之隧道。
民國45年中橫公路定線由臺中至花蓮,重要原因之一是考量電力與公路建設齊行,以聯絡西部大甲溪電廠和東部立霧溪電廠,西段的青山上、下線也與公路興築前的臺電道路息息相關。
【圖說】民國 49 年溪畔壩。